“其实温峤工量刃具产业是‘无中生有’的。”温岭市工量刃具行业协会会长陈运德告诉记者,这个行业的发展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。
当时,在外面经商的温峤人通过国营企业等渠道收购了二手刀具,运回到温峤后,初期走的是简单模仿路线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,在“以贸促工”市场驱动下,行业开始从简单模仿过渡到自主生产,温峤先后成立了10来家相关企业,包括西峰工具、恒大刀刃具等,并从一开始的只能生产钻头、锉刀等简单配件,到现在产品基本履盖了刃具的全部门类。
如今,面对国内外同行的两面夹击,温峤工量刃具受恶性竞争影响巨大。“高档刀具依赖进口,中低档刀具产能严重过剩,国内刀具行业面临一个尴尬局面。”陈运德说,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生产线上70%的刀具来自进口,国内上千亿元的刀具市场中,国外高端产品就占据了80%。
工量刃具被称“机床的牙齿”。随着新材料的应用以及高精度机械设备的出现,对刀具的性能必然有更高的要求。
因此,温峤工量刃具企业采取原材料创新、机器换人等手段,为工量刃具这个传统行业注入发展新动能。从2005年开始,温峤企业就开始生产硬质合金刀具,对比传统高速钢刀具,这种新材料在高硬度方面更胜一筹,如今已经成为市场“新宠”。
经过30多年的发展,温峤现有各类工量刃具生产企业500多家,规模以上企业有6家。当地已形成了产、供、销一体的完整产业链,销售市场占据近15%的全国工量刃具销售额。以当地的浙江省工量刃具交易中心为例,该市场入驻商家达到3000多家,已是国内大型工量刃具批发市场之一。随着今年9月底国内第一个工量刃具指数——“温岭·中国工量刃具指数”的发布,也说明了温峤在国内市场已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。